有些案子像深夜的街灯,昏黄中透着几分急迫。我当律师这些年,2025年7月那起刑事会见的经历,总让我觉得像一场没预料的冒险。主角是个叫小周的年轻人,26岁,夜班便利店店员,靠加班养活自己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一场没消的误会,会把他卷进一场故意伤害案的风波。这故事里有生活的琐碎,也有法律的冷峻,读来让人既揪心又松口气。
开端:误会的火种
小周在便利店连着干了三晚,7月16日凌晨3点,店里只剩他一人。一个醉汉踉跄进来,挑了瓶酒,付钱时却找茬,说找零少了5块。小周解释再三,醉汉不听,摔了瓶子,嘴里骂骂咧咧。小周火了,推了醉汉一把,想让他出去。醉汉摔倒,头磕在货架上,流了血,昏了过去。监控拍下这一幕,小周吓坏了,赶紧报警,可醉汉醒来后一口咬定小周故意打人。
7月17日早上,警察找上门,把小周带走。他还在迷糊:“我就是推了他一下,怎么就成故意伤人了?”证据却不饶人:监控显示推人,醉汉轻微脑震荡,医生说可能留后遗症。《刑法》第234条规定,故意伤害致轻伤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危机:从店员到嫌疑人
小周被拘留时,手还攥着便利店的钥匙。他跟警察喊冤:“我没想害他,就是防身!”可法律不认“防身”:醉汉家属报案,监控画面成了铁证,检方认定小周有“主观故意”。我申请了刑事会见,想从他嘴里挖出真相。
我接手这案子时,他已被关了两天。7月17日下午3点,母亲找到我,眼泪汪汪:“他老实得连声高都很少,哪会打人?”我翻卷宗,心里直犯嘀咕。故意伤害得有“伤害意图”,可小周只是推人,这案子得靠会见解开。
会见:误会中的突破
7月18日早上9点,我走进看守所,会见室灯光刺眼,小周被带进来,低着头,手铐磕在桌上响了一声。我直奔主题:“小周,那晚怎么回事?”他抬头,眼圈红红的:“他摔瓶子,我怕他砸店,就推了他一下,没想到他头磕了。”我追问:“你想伤他吗?”他摇头:“没想,就是气糊涂了。”
这话像个突破口,我记下来,心里有了谱。他的慌乱不是心虚,是怕解释不清。我得从监控和证人查起。
交锋:真相的拉锯
我调了完整监控,画面显示醉汉先摔瓶子,踉跄冲向小周,小周推人后立刻报警。我跑去便利店,找到个常客,他说醉汉常闹事,那晚也先动手。我又查了医报告,轻伤是摔的,不是推的。
庭审前,我把这些交给警方,要求重查。检察院不松口,说推人就是故意,醉汉家属还咬定要赔钱。7月19日,庭审那天,法庭里气氛紧张。检察官拿监控截图,质问:“你一个店员,敢动手?”小周涨红了脸:“我错了,可我没想伤他!”我当庭递上证词和医报告,反问:“我当事人是防卫,哪来的故意?”我还请了个安全专家,证明货架锋利,摔伤是意外。
高潮:无罪的曙光
关键时刻,醉汉改口,说自己酒后失态,小周推人是“正当防卫”。7月21日,法庭上,这供词像道光。法官听完,宣布休庭。几天后,判决下来:小周无罪,案件结案。
小周走出看守所那天,天空放晴。他站在店门口,低声说:“我还以为工作没了。”母亲拉着我道谢,我摆摆手,说这是证据说话。
尾声:误会的代价与法律的公道
小周后来继续值夜班,听说每次遇醉客,都多留个心眼。我想起这案子,总觉得刑事会见像个窗口,那场未消的误会,差点把小周埋进深坑。法律是严肃的,故意伤害不看你气不气,只看后果。可现实里,一个店员,可能就因为一推,撞上它的硬边。
这故事没英雄,只有个年轻人,在生活的夹缝里,靠着点真相和运气,逃过了牢狱。我做律师,最怕无辜者背锅,最庆幸能拉人一把。小周还在值班,听说每次关门,都多检查一遍货架。